当前位置: 主页 > 产业 > > 山东“两手发力”助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
山东“两手发力”助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

时间:2023-09-08 16:27:16 来源:腾讯网

根据主题教育安排部署,按照省水利厅党组“数字强水”“文化铸水”发展思路,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一支部紧紧围绕“学思想、强党性、重实践、建新功”总要求,聚焦聚力服务中心大局,坚持数字赋能与文化赋能“两轮驱动”“两手发力”,全面做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和水文化相关工作,统筹推进党建与业务同向发力、同频共振、融合发展,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兴水惠民生动实践。

数字赋能 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水利服务管理能力


(资料图片)

作为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,我省聚焦“需求牵引、应用至上、数字赋能、提升能力”目标,围绕确保工程安全、供水安全、水质安全,一体推进数字孪生水网与物理水网同步建设。

前不久正式上线的“山东水利一张图”,对上支撑各类涉水应用,对下整合全省水利数据,以“数据整合、服务平台、业务应用”一张图架构体系,有效搭建起现代水网一张图框架和可视化交互系统,形成“一舱一图六模块”综合服务模式,可实现“一流域一张图”“一河一张图”“一工程一张图”的综合服务,有力支撑水旱灾害防御、水资源调度、河湖长制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业务智慧化调度,既为我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打造坚实数据底座支撑,又成为我省智慧水利总体架构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。

今年以来,聚焦“数字强水”建设,全力抓好水利数字化转型,全面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,搭建水利云数据中心,构建水利综合服务平台,形成“一个中心、一个平台、一张图、一套标准”建设模式,建设“1+2+N”水利数字化应用系统,为水利决策管理提供前瞻性、科学性、精准性、安全性支撑,进一步助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。

“目前全省已建成水文自动雨量监测站3000余个,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5115处,自动水位监测站400处,地下水位站2270个,各类水利工程及水利信息采集点达50000多个,数字孪生基础设施建设接续加速。”山东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信息化科科长葛召华介绍。

文化赋能 润心启智 赓续水韵齐鲁源远文脉

山东历史悠久,文脉绵长,水文化底蕴深厚。全省水利系统聚焦文化强省建设目标,培根铸魂,厚植文脉,把水文化建设作为治水兴水重要内容,以创建“十个一”工程为抓手,加强优秀传统水文化保护、传承与利用。在编辑出版《水越千年韵齐鲁》《山东古井名井档案》等书籍的基础上,今年以来,联合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启动全省水利遗产调查工作,制定出台《山东省水利遗产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(暂行)》,认定首批省级水利遗产15处。

“山东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水利遗产遗迹众多,水利系统高度重视国家水利遗产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,持续做好古灌区、古渡口、古井等水利遗产遗迹普查工作,计划‘十四五’期间认定30个以上省级水利遗产。”山东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新介绍,“此外,创新水利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方式,与‘三网四带’建设有机融合,创新打造‘水文化+工程’‘水文化+文旅’‘水文化+产业’‘水文化+科研’,让水利遗产璀璨明珠在新时代治水兴水新画卷中绽放异彩。”

聚焦治水兴水历史进程及取得的伟大成就,出版一批水文化丛书,编辑出版内容翔实、系统全面、规范严谨的水利志书10部以上。其中,《山东省志?水利志(1986—2005)》,被省委党史研究院评为优秀志书;《济南泉文化丛书》《大汶河志》《德州水利志》《峡山潍水文化撷趣》等多部水文化著作问世,聊城市水利局出版《聊城市水利志》《聊城水利大事记》,聊城大学出版《山东水文化》,济南大学编著《水与齐鲁文明》等书,对山东省水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、系统的介绍。近期编纂完成《黄河从这里入海--山东黄河文化记忆》,多视角、立体化描绘出一幅形象生动、波澜壮阔的黄河历史画卷。

“新中国成立后,省水利厅先后完成了两轮水利志书编修工作,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目前正在启动第三轮修志前期准备工作,争取出版一部资辅当前、存鉴后世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志书。”山东省水利厅副厅级干部赵振林说。

此外,山东省坚持水文化建设与治水实践相结合,建成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6处,建成省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24处、节水型高校76所,累计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97处、省级水利风景区140处,目前正积极筹建首个省级水情教育基地。

“ 下一步,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将持续抓好主题教育成果转化深化,紧紧围绕保障水安全、保护水生态、发展水经济、改善水民生‘四水统筹’总体目标,牢固树立“大水利观”,凝心聚力做好“数字强水”“文化铸水”文章,以数字赋能水利转型升级,以文化赋能软实力提升,为推进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引擎和精神动能。”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衍福表示。(赵新 王丽娟)

来源:山东省水利厅